日前,由省非遺辦牽頭,省市文化主管部門組成的專家組一行在區(qū)文廣新局領導的陪同下來我區(qū)著名三家村藕粉廠實地考察。專家組先后參觀了三家村百畝蓮藕基地、傳統加工藕粉工具及生產工藝流程,聽取了該廠負責人就傳統藕粉制作方法、三家村藕粉的歷史和藕文化的情況介紹,還興致勃勃地品嘗當地農家現制的土藕粉。最后,專家們一致通過三家村藕粉傳統加工工藝進入省級非遺名錄的評估。
三家村藕粉是浙江久享盛名的傳統名產,以出產于我區(qū)三家村而得名。三家村地處水鄉(xiāng)平原,地勢低洼,河塘交錯,土屬青紫土。“三尺河泥三尺水”,正是種藕的好地方,這里盛產的尖頭荷藕肉質鮮嫩,一般每畝產量為3000斤左右。
三家村藕粉歷史以制作考究、形如薄片,白里透紅、質地細膩、潔凈清香而聞名中外。藕粉的制作工藝頗為復雜,首先要經過精細洗藕、去節(jié),然后磨碎、過濾、沉淀、削片、曬干等,再包裝成箱。為了確保藕粉純凈要反復多次洗藕,直至藕表面銹斑完全去除。藕去節(jié)后要立即磨碎、過濾、沉淀,后用干凈純棉白布包好曬干。這樣才能保證獨特的品質。其中“削片”這一工藝是技術性最強的一環(huán),能手削的粉片,厚薄均勻,大小形狀一致,還有銀光色澤。削好的薄片必須完全曬干,以保持本色,否則會變色降級,這就是三家村藕粉區(qū)別于外地藕粉之處。
三家村藕粉歷史可追溯到唐代,“饒廓荷花三十里”,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對杭州種植荷花的描寫,說明西湖種荷花早在唐代就久負盛名。 清朝編纂的《杭州府志》記載,“藕粉,春藕計去潭,曬粉,西湖所出為良。今出塘棲及艮山門外。”這里所指塘棲及艮山門外就是三家村及其周圍數十里的藕鄉(xiāng),在那里曾有藕塘3900畝,歷史上最高產藕粉一萬余擔。
西湖荷花“接天蓮葉無窮碧”不僅讓讀者有一種美的享受,同時也給人們遐思“藕粉飄香”的意境,人們自以為西湖盛產藕粉,其實,真正的西湖藕粉產于余杭三家村一帶,這里還有一段傳說:早在太平軍攻克杭州的那一年,杭州連續(xù)大雨,水鄉(xiāng)塘棲一帶遭到洪水淹沒,房屋倒塌。太平軍李忠王就派人到西湖采鮮藕,一邊災民充饑,一邊在這里種植西湖鮮藕。為紀念太平軍的恩德,這個小村就取名為三家村。在三家村播下的西湖藕種,后因藕產量增多,就加工為藕粉,從此西湖藕粉的量產地就在三家村。
專家組成員、省著名曲藝家馬來法對三家村藕粉情有獨鐘,60年代下鄉(xiāng)演出來過余杭,當時家家種藕,戶戶磨粉,曬場上遍地似雪片。當得知三家村藕粉廠正在籌劃傳統加工工藝陳列室時,他非常高興,稱贊這個“舊”復得好。